数据跑路!打通小微企业融资授信“最后一公里”
打通融资授信“最后一公里”
针对小微企业在复工复产中的融资难,中国银行陕西分行实施利率优惠、开通应急贷款“绿色通道”、简化授信审批资料等助力复工复产。利用大数据平台,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实现24小时投放,打通融资授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企业资金链险断裂
中国银行主动找上门提供贷款
西安华隆电工器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磁线,如今已经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了。今年2月,企业受疫情影响,一整月都没能开工,差一点资金链就断裂了。 公司财务总监徐敏告诉记者,因为行业原材料是电解铜,上游企业一般都是款到以后才发货,下游供应商挂账,而企业就等于被挤压在中间,资金缺口比较大。
这家企业专门为特高压变压器生产电磁线,专业性强但是利润率不高,上下游企业的正常供货和快速回款是企业生存的关键。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,没想到中国银行竟然主动找上门来,要提供贷款。徐敏表示,企业这次向中国银行的贷款是1000万,银行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贷款和放款。有了这笔资金,可以保证正常生产,按时给客户交货。
银行大数据平台
打通打通融资授信“最后一公里”
中国银行之所以会找到这家企业,背后是大数据的帮忙。这个在全国试点推行的“中银小微贷平台”,打通了银行、生产企业和税务部门的数据,不仅掌握银行大客户的经营情况,还能了解到上下游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流水和纳税情况。通过大数据分析不难发现,哪些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大,急需帮助。
中国银行陕西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审批团队主管屈晓军向记者介绍,通过大数据平台系统来识别了解到企业资金需求,第一时间派出辖区客户经理前去对接,达到中国银行准入标准后,就可以在线上受理贷款申请。
随借随还循环使用
节约企业的融资成本
中国银行陕西分行鼓楼支行客户经理陈曌告诉记者:“这个1000万元授信额度是一个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,如果客户只使用200万,剩下800万是可以不用计息,极大地节约企业的融资成本。”
找准企业痛点打通融资堵点
大数据平台让数据“ 多跑路 ”
不仅找准企业痛点、还要打通融资堵点。针对中小企业在贷款担保缺少足额实物抵押的现状,大数据平台再次发挥作用,通过对企业税务数据、产业链上下游关联数据等进行分析,形成大数据贷款报告。
屈晓军说,大数据平台让数据多跑路,尽可能的节省审批时间,另外对疫情冲击较大的一些困难企业,银行提供了贷款延期,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。
从1月25日到4月7日,中国银行陕西分行共向431户小微企业投放贷款18.65亿元,贴现10.11亿元;其中,单户授信金额1000万元以内普惠型小微企业共投放贷款6.28亿元。
记者:樊鹏 刘涛瑞